除非內容有時間限制,否則我傾向避開熱門書籍,想待熱潮過後,自己期望回落至合理水平才讀。但這書名實在吸引,擊中我的痛點——身為凡夫俗子想提升品味的渴望,夾集不知如何着手的苦惱。
對我來說,最大得着在於讀到作者以其創意總監的專業,拆解品味客觀的一面。品味就像一種Senses(觸覺),大家都能感受到,卻未必能摸清、說準的東西。像我有幸在公在私認識到許多有才華、有品味的朋友和前輩,從各種相處機會知道、感受到他們在美術、音樂、時裝、室內設計或飲食等範疇有品味;而且能清楚感受到自己有差距。但差距多大?怎樣縮窄Senses的差距?那就需要問,品味是什麼。
而作者在書中逐一拆解那些不知就裡但理所當然的感受,展示他對品味這抽象概念有豐富和具體的認識,雖然概念並不複雜,但價值在於從經驗歸納的見解。例子都是恰當易明,篇幅簡短不拖泥。
作者強調品味就在每個人心裡,它是建立在客觀知識之上,是一種主觀與客觀之間交替轉換的辨識及判斷能力。如果自問沒有鑒賞銳目、黃金舌頭之類的天賜神力,不妨一讀。畢竟,他提供了一條凡人可及的途徑——累積知識、保持客觀、提高精準度。
沙丘資源之爭 現世依舊呼應
《沙丘》改編成電影,被形容為下一套《星球大戰》,引得我這星戰迷心癢。因聽說情節難懂,所以想讀過原著再入場。我是偏愛長篇小說的,長得足以讓作者建構立體的世界——既寫天地萬物,亦寫一磚一瓦。有著小時候讀長篇小說的信心,便縱身跳進這沙漠。比想像中更快讀完,猶其我不執意要細嚼每個預言和夢境、每句富宗教色彩和儀式感的句子後,便讀得更投入順暢。
《沙丘》取材自作者Frank Herbert擔任記者時對沙漠的研究,講述一個發生在以「標準紀年」為時間單位的宇宙,主角保羅亞.崔迪的父親雷托.亞崔迪公爵奉命接管厄拉科斯星球。那是一個荒涼的沙漠,水比金錢珍貴,讓本來居於坐擁海洋資源而強大的亞崔迪家族要重新適應。厄拉科斯居住環境強差人意,偏偏蘊藏着全宇宙最重要的資源——香料。宇宙飛船要用它做燃料,它還有延年益壽和啟發人類意識潛能的功效,在那個人工智能被禁止的時代更是珍貴。表面上,亞崔迪家族得到厄拉科斯,等同得到香料開採權以至隨之而來的財權。但實際上卻是捧了個炸彈。這個故事除了必備的英雄之旅,還涉及政治外交、資源爭奪、宗教哲學、藝術、科學和身份認同等等。
雖說2021年改編電影上映是讀這小說的好契機;但小說裡各勢力對資源爭奪的描述,在現實中也是歷久不衰,何時讀都不怕過時。如2022年哈薩克爆發示威,原因正是油價高企。而哈薩克局勢之所以備受關注,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它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特別是發展核武和核電廠必備的鈾。明明手執資源,人民應該過得富足?《沙丘》告訴你大國政治下,只要在位者能保證資源供應,錢就源源不絕,用來加強管控就最適合不過。
Frank Herbert為他的世界設計好各種生態環境定律、政治法規、宗教傳說,還在語言和歷史上下了不少功夫。語言上,借用了不少中東語言創造詞語,書後附錄甚至附上術語字典,雖不如《魔戒》「托爾金語言學」,但也是頗龐大複雜。歷史上,作者的寫法讓我想起一本頗喜歡的小說——Elizabeth Kostova的小說《歷史學家》。兩位作者同樣透過虛構的歷史文獻,低調地向讀者傳達訊息,同時又營造其筆下世界之真實感。
總括而言,《沙丘》的小說比電影精采,這或因為電影的劇情不到首部曲的一半,若非讀過原著實在不知一些鏡頭的意義何在。而最後,讀了由Frank Herbert兒子執筆的後記,讓我更期待讀它的續集Dune Messiah《沙丘救世主》。那是關於英雄犯錯,據說有些書迷不太理解,而且不願意看到主角失去光環。我倒是很期待故事的發展。
保羅一直為了避開他所預視,那場生靈塗炭的聖戰而壯大自己,壯大厄拉科斯的原居民。然而,為達到目的之手段,會否正是引起聖戰的前因?這位英雄、救世主、先知的地位至首部曲完結時,其實沒遇過甚麼大挑戰,我希望在續集能讀到更多內心交戰、糾結和人性的保羅。
感受人類閃耀一剎 重回歷史分叉路
《人類群星閃耀時》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褚威格的作品,紀實文學的經典。因着柳應廷的《重生》三部曲,即使沒看過也對書名不陌生。一位我信賴的前輩極力推薦,我便馬上讀起來。
褚威格書寫了14個人類歷史關鍵的時刻,例如創作出法國國歌那一夜、拉起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那一年,人類首度勇闖南極那場天人競賽……褚威格費了不少心思文思描述角色的思想和激情,使每章都生動立體。這就像帶我回到歷史準備貼上標籤——那些讓後世在漫長歲月裡也無法忽視的標籤的那一剎,讓我站到世界一個又一個分叉路口,近距離讀着主人公的際遇,也近距離讀着命運似有還無的規律與流向。有時它順理成章,堅持長出了傳奇;有時它偶然難測,成功頓化虛空,有時它就像在賞賜和戲弄人類,平凡可以創造不朽,不凡也無法掌握全局。
最讓我深刻的是〈一夜天才〉和〈決戰滑鐵盧〉兩章,巧合地都是法國的故事。〈一〉記述了魯日德李爾這位上尉、業餘作曲家在偶然的邀請下,用一晚時間一氣呵成地創作出不朽的《馬賽曲》——法國的革命之歌,也就是往後的國歌。一夜間寫下留名於世的名曲讓人不禁為之喝彩,但命運的確難以捉摸,此曲比它的主人更有力量,在時代裡也比他更有份量,終遺下魯日德李爾獨自爆發光芒。歷史流向了革命派,革命派又選了這首讓他們無法抗拒,觸動共鳴的歌,幾乎無人在乎它其實是首戰歌,而其作者更是位竭力阻止革命的溫和派。正當此歌響遍法國之際,這位作曲家甚至被控反革命、叛國,不得善終。而《馬賽曲》卻始終被國民頌唱着。這結局不但諷刺,怎麼還有點似曾相識?
〈決〉則記述著名的滑鐵盧如何敗在一位平凡、忠心但只管按命令做事的將令手上。「在一些極為罕見的瞬間,命運也會因為情緒特殊,將自己拋向一些平凡之輩。」真是直白!作為平凡的代表,格魯希由始至終執行拿破侖的軍令,他盡力了,只是那樣也就錯過了時代的號召。
讀到些書評,有些「主動」得讓我驚訝,如說認為此書最大得着是讓讀者珍惜閃耀一刻的時機,因為一瞬即逝。
於我而言,《人》的閱讀體驗卻是複雜的。一方面在褚威格細膩的筆觸下感受到人類閃耀時刻的重大甚至榮耀,一個決定、邁出一步,世界就不再一樣了。但另一方面,作為全知讀者,看着閃耀時刻的前夕是如何無聲無息,世道是如何變幻莫測,脆弱的人類隻身處於時代洪流,不知被沖到何方。我敬人類之能,畏世界之深,僅此而已。
不捨得丟棄的童書(三):《戴安娜王妃》
這本童書是母親買的,封面讓我頗深刻。現在已經發黃可能看不出,本來是雪白背面,凸花燙字,適合高貴動人的戴安娜。
「偉人系列」在童書很常見,但很多時都要隱惡揚善才配得上這系列。然而,人物傳記好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把人一生的經歷、決定、得失成敗順序、濃縮在一起;過分完美就太抽離了。所以,我很欣賞這本書在有限的篇幅裡,儘量將戴安娜和她身邊人的處境和選擇交代清楚。
長大後對英國政治歷史認識多了點,發現……也不是諷刺,就只能說是世事竟那樣演。戴安娜對王室的公開批評以至後來離世,都對王室造成嚴重打擊,民望插水;然而也使王室進一步下放權力,改善公關工作,變得更加親民,成果有目共睹。若不是經此一役,憑王室的「本色」是否足以走得如此遠?她是王室的難題,卻也可能救了王室。
戴妃死後,英女王曾被批冷漠甚至被懷疑是黑手;然而隨着年月消逝,年紀愈大,她年邁的身影年復一年出現在國會,繼續招待外國領袖和出值活動,又使她成為國家的定海神針。
武肺之下,英王室在網上更活躍。威廉和凱特在視像會議中訴說着子女停課的苦惱和趣事,查理斯分享自己感染後的經歷;親民又人性化。官方的多張家庭照都獲得大量點讚……若非出現了戴安娜這位「平民王妃」,人們能否看到這些轉型?
我相信(應該說是希望)死後百無,若真如此,曾言想做人民皇后的戴妃,不會知道自己的影響力竟如此深遠,也不需要知道。
不捨得丟棄的童書(二):《紀曉嵐傳奇》
至今不捨得丟棄,是因為封面和插畫太可愛……
小時候TVB播《鐵齒銅牙紀曉嵐》,很自然就覺得有主角光環的紀曉嵐是個風高亮節的書生,後來在圖書館沉迷看歷史人物故事,連自己也開始買這些書來看。長大後發現歷史沒這些故事般黑白分明,也沒有誰是主角,沒有誰能有光環保證。
讀故事容易,讀人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