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香港小姐》仍是大事的那份閒暇
繼續發掘香港色彩濃厚的小說。
第二、三代南來作家,攞脫了作品須強調民族傳統、歷史使命等促縛,少了憂患意識,於是作品更加貼地,亦開始考慮趣味性和可讀性。陳浩泉便是這些作家之一。
《香港小姐》是圍繞汪翠娟、楊麗詩、麥施施和邢燕四位女子的故事,她們因著各種理由參選港姐,而無論原因為何,四人都終因那場選美,而踏足了光怪陸離的娛樂圈和上流社會。
《香》用廣東話書寫,有濃濃的「港味」。廣東話近年被貶為方言不在話下,在書寫世界更是一直尷尬,總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陳浩泉用字通白,對白貼地,借四位女角參選港姐後的際遇,反映香港人功利、現實的一面。
曾經,香港小姐是港人心目中的盛事,比賽前後娛樂新聞天天追訪,家家戶戶亦準時收看直播,當起評判來對參賽者外質、身材評頭品足一番。美貌與智慧並重的口號燴炙人口,而很多參賽者賽後亦加入娛樂圈,成為港人熟悉的影視紅星。
又曾經,娛樂圈是香港重要的上流階級,全因歌影視搞得有聲有色,作品既可滿足本地市場,亦受海外歡迎,甚至經遍東南亞。
又曾經,港人電視撈飯,除了選港姐,台慶、歡樂滿東華都是必看節目。記得小時候聽過同學抱怨台慶總在期末試左右,害她總是無法收看。而藝人的感情生活,更是茶餘飯後最好不過的話題,對於明星的感情生活,老一輩即使算不上真正認識,也能如數家珍般說誰與誰拍過拖,誰和誰結婚後又離婚,誰被誰包養之類。而八卦雜誌亦非常暢銷,是茶樓和髮型屋常見的讀物。
知道香港過去這種社會面貌,再看《香港小姐》就有一種熟悉和懷念。熟悉,是因為我也有電視撈飯的童年,也有些極為關心娛樂圈大小事的親戚。電視撈飯的習慣仍在,只是看的早已不是本地節目,香港小姐更是早就毫不關心。小說讓我懷念的,倒不是這個選美節目,而是社會對藝人情情愛愛的關注。近年的社會氣氛和眼前未見頹勢的疫情,讓人(至少我身邊的人)都沒那份閒暇關注那些毫不重要的八卦。我想起一句話:I miss the luxury of caring about stuff that doesn't matter.
《香》地道寫實,然而讀的時候也有失望處。小說沒有明顯的主角,汪翠娟參選港姐前的生活,參選原因獲較多篇幅,或許可算是第一女主角?其餘三人參選目的並不明顯,而讀來就像散亂地看了四段情史,一些原以為鋪墊好的情節卻又沒了下聞,感覺可惜。例如某個角色突然暴斃,或有角色計劃報復但沒有再提。每次讀到情節有所缺失的小說,有時會想現實也不是事事經歷起承轉合的周期……可是,仍然會感到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