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Self Help的恩怨(上)

承接楔子所言,我將在此整理和紀錄成長歷程中的各類經驗。而這篇文章首先希望享我與個人成長/成功法/心靈勵志類(這裡統稱Self Help)內容之間的恩怨。這是我如何由極度抗拒,到願意吸收一些Self Help內容,碰碰釘實踐出來的過程。

當我發現自己想有意識地成長、進步,並為此尋找方法時,很容易接觸到Self Help類的內容。然而看了不代表能「據為己有」,有時甚至只會重溫一些無用的老生常談。尤其是我本來就很抗拒Self help內容,說白點就是總覺得那些《成功XX條法則》、《XX的致勝之道》等書名或節目名稱真是俗氣極了。


討厭它?研究它!

但我不想止於主觀的反感。於是,我利用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大學的論文功課,去認真了解甚麼是Self Help,它的信條對人心以至社會的影響;與新自由主義的連繫bla bla bla……

這個寓滿足自己寓交功課的策略很成功,我對Self Help的了解更深,更明白自己討厭它的什麼。有趣的是,當我愈能辨析到有問題的內容,就愈能去蕪存菁地去吸收其他,不致沉沒於海量的人生建議、成功法則之中,亦更容易採取行動。


小心這些Self Help內容

以下是我就Self Help內容歸納出的一些常見問題,也被我用作在遇到Self Help資訊時的警報系統,若它出現以下特徵,我會變得懷疑或不會再花費時間在它身上

  1. 成功歸功於個人勝利,失敗歸咎於個人不足

  2. Self-Help包裝的自傳

  3. 心想事成的神力

  4. 辭藻華美的雞精


1. 成功歸功於個人勝利,失敗歸咎於個人不足

Transnational popular psychology and the global self-help industry是我寫論文時其中一本參考書。作者們用了8年時間分析逾百本Self Help書籍,總結出Self-Help的特徵——透過鼓勵受眾自我檢討、自我控制、自我引導的行為轉變來得到成功的生活。而儘管面向和內容不盡相同,它們一致地認同和展現自我實現的傾向。

然而,歷史、文化、經濟、政治制度對社會,以至歸根究底對人的影響深遠。把成功與否(先不糾結於何謂成功)的責任全放在個人身上並不合理。更諷刺的是,他們的研究指出,愈不穩定的外在環境,例如經濟衰退等,人們愈容易受Self-Help內容吸引,因為它能讓人覺得自己可以掌舵。

Self Help達人Gary Vaynerchuk的人生哲學強調Hustle,忙碌起來就對了。他曾說過,因為人很難改變外在環境,例如政策,所以與其去不滿和抱怨,不如把這些力氣都用來工作。這有一定道理,但與此同時,愈把成功歸功於個人勝利,就愈容易把失敗歸咎於個人不足。

Success and happiness are not accidents that just happen to some people and not to others - they are predictable results created by deliberat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 [...] As the saying goes, success is all about luck - ask any failure! —Paul McKenna

我在此不岔開討論這種想法對人際關係及整體社會的負面影響,但單就個人而言,這使我們面對挫折時很容易會把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不夠努力、不夠效率、不夠專注……於是吞食更多Self Help內容,向自己施加更多的壓力,循環直至累透。

2. Self-Help包裝的自傳

Self-Help的賣點,說到底是人生建議,因此需要敘事權威 (Narrative authority)去支撐。例如達人談及收拾房間是「整理術」和「斷捨離」,家人要求收拾房間就只不過是嘮叨。換句話說,作者或人物介紹是Self Help內容的基本架構,問題是所佔的比例。比例愈高,愈應提防,因為這很可能代表:

  • 內容不夠扎實,只好透過成功的形象吸引讀者。
    當中表達的,是他/她成功了,所以他/她所做的就是成功法。當中的建議通常都充滿個人特色或非常依賴其人生際遇,外人難以參考。

  • 只是以Self Help包裝的自傳。
    製作內容的目的會影響取材、表達手法。當目的是讓受眾知道其成功故事,進一步建立個人品牌(及推銷更多產品時),容易會用長篇故事去說明簡單的建議,因為前者才是重點。更可怕的,是故事和總結的建議和經驗並無關係。這倒不如選讀真正的自傳,從更全面的角度了解主人公的故事,自行歸納出欣賞和可借鏡的地方。

3. 心想事成的神力

這和第1點有點相似,我曾糾結應否放在一起寫,但鑒於它的獨特性,最後還是決定額外說明。這警號最常在關於正面思考、相信自己、變得堅強、獲得自信等內容響起。鼓勵受眾要有這些心態不是警號,但若看到將人的心理簡化,把它當作可自由編程的工具,就不中不遠了。

常見的敘述手法,是用看似成功或失敗人士做例子,強調擁有這些特質的重要性——簡而言之,成功因為有正確心態;失敗因為脆弱心靈在拖後腿。

When it comes to money, I deeply believe that the obstacles that keep us from being more and having more are rooted in the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conditions that have shaped our thoughts: In other words, what we have begins with what we think... — Suze Orman

心想就事成,事不成,就是心不想喔。

其中一個使Self Help內容的特點,是責任主要在受眾那方。提供建議的一方「教」受眾如何診斷自己的問題,或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然後在各方面達致更成功的人生。他們的人生建議是否可信、有效,只能靠受眾的表現來驗證,而我們往往可以不夠自信、不夠努力、不夠正面,不夠堅強,反正沒有明確的界線。

4. 辭藻華美的雞精

辭藻華美,內容空洞是所有文本的警號。前文提及的研究發現Self Help內容其中一個敘事共通點,是使用正面、放諸四海皆準,不受實際情況規限的口號、金句。

協助作者傳遞訊息是我的工作之一,所以我不會懷疑修辭的重要性。精煉的口號和金句有助提綱挈領,強調重點,激起共鳴,不失為鼓勵讀者的好方法。不過也有限制,它們是簡短動聽的句子,句式甚至要工整和對稱,有時犧牲了內容,表面動人卻言之無物,甚至響起上述三大警號。

逆境和不安通常是我們的優秀老師,它們讓我們回歸到最在乎的事物。
— 莫琳.希凱

The best revenge is massive success.
— Frank Sinatra

當這類金句作一時的補充劑,或能獲得短期的鼓舞,用得多卻會弄巧反拙。認知行為心理學家Holly-Anna Petersen指出,這類金句很多時表達出非黑即白的簡化、固化思想。研究發現這會帶來壓力和抑鬱,長遠抽乾我們的能量。

只要能提防這4類Self Help內容,已能在熾熱、市值132億美元的心靈勵志產業中篩走許多選擇,下一步便是選擇、實驗、據為己有。

(最後補充一句,真的推薦Transnational popular psychology and the global self-help industryMcMindfulness兩本書)


延伸閱讀

LaRosa, J. (2018). The $10 billion self-improvement market adjusts to a new generation.

Lane, R. E. (2001). Self-reliance and empathy: The enemies of poverty: And of the poor. Political Psychology, 22(3), 473-492. doi:10.1111/0162-895X.00250

Nehring, D. (2016). Transnational popular psychology and the global self-help industry: The politic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change.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Purser, R. (2019). McMindfulness: How Mindfulness Became the New Capitalist Spirituality. Rep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