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機械人的競爭
(原刊於 E週刊)
剛過去的Davos 世界經濟論壇話題不少,除了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 質疑中國經濟硬着陸惹人關注外,全球是否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同樣是hot talk。過往大家對「工業革命」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歷史書裏英國蒸汽火車、輪船的圖片,或是差利卓別靈CharlieChaplin 在《摩登時代》裏工廠「倒模式」生產及讓人啼笑皆非的情節。
其實,工業革命並非單指機械化。 第一次工業革命通過蒸汽帶來了機械化生產;第二次革命由電力的出現帶動,締造了大量生產;第三次是電腦革命,不但帶來生產自動化,也讓我們擁有電腦和互聯網。新一波的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是智能化,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大數據、雲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應用在工業生產上,期望最終實現「智能工廠」的目標。
德國經濟學家、世界經濟論壇執行主席兼創辦人施布瓦(Klaus Schwab)形容,第四次工業革命就像海嘯般向我們撲過來,速度之快是以往數次工業革命難以比擬的。工業革命或許讓人感覺距離日常生活很遠,但其實每次來臨,都為人類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施布瓦在他的新書《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中歸納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層面,包括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自動駕駛汽車、3D 打印、生物科技等等。這些都對我們的生活帶來衝擊。
除了科技上的改變如多用人工智能機械人外,第四次革命最重要的改變在於顛覆了工業生產流程,令生產由工廠主導變成消費者驅動。以往企業會先研究消費模式及消費者興趣,然後設定生產計劃、分發訂單予工廠,最後放到店舖及網上銷售。「革命」後情況相反,生產計劃按消費者的需求、口味不斷修正,你在香港UNIQLO 或H&M 買了一件紅色T 恤,數據即時透過雲端傳到物聯網及企業數據庫作分析,它們會指示倉庫補貨外,還會檢視其他顧客及市場是否同樣對紅T 有大量需求,然後調整生產計劃,增加紅T 產量。也就是說,決定生產甚麼的,不再是廠商,而是像你我那樣的daily shopper。
不過,施布瓦也擔憂新一波的工業革命速度太快,社會未必能及時做好準備。例如大量工種(包括較高技能的產業)會被淘汰,出現大規模失業。諾貝爾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呼籲及早制定方案,應對可能會因這次革命出現的斷層(possible dislocations)。「你不能等待房子燒毀後才買火災保險。」他建議政府盡快立法徵收增值稅和制定福利保障計劃,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可能帶來的巨大經濟不平等做好準備。
新一波工業革命也會帶來其他副作用。Google前行政總裁、現Alphabet 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警告,無論在經濟抑或社會層面,也會出現人類和機械人的競爭,令不少人感到不安及受威脅。施布瓦認為問題並非不可解決,只要「培養歸屬感、創造力、敏感度,確保人類能獲勝」,就能避免出現類似十九世紀時,英國民間對抗工業革命而四處破壞紡織機的盧德運動(Luddite)。
不管喜歡不喜歡,第四次工業革命已悄然來臨,大家還是作好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