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人熟悉的剝削自治三部曲
(原刊於 信報財經新聞 A17 EJ GLOBAL plus)
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以來,施政方針在國內外惹起不少爭議,其中之一便是實行印度教至上政策。雖然他沒有公開鼓吹印度教徒攻擊國內的穆斯林,但他上任以來宗教衝突頻生,很難說與其政策及對激進印度教徒採取私刑,如圍毆和刺死穆斯林的沉默、縱容無關。今年6月成功連任,便繼續其改造印度大計。
最新惹爭議的政策是,要將一個穆斯林人口佔大多數的土邦:查謨—克什米爾邦一分為二。須知道,她本是個「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特區,除了外交、國防和通訊事務,一切決策事務由獨立的邦議會和邦政府負責。然而,莫迪政府突然於上周一宣布將之分拆為東西兩部分,較多佛教和印度教徒的東部地區改由新德里直接管治;而穆斯林佔多數的西部則只剩下地方立法權。無故被剝奪自治權,自不然會引起當地人反對和恐慌,畢竟體驗過自主的可貴,怎會白白將之雙手奉上?
橋唔怕舊,莫迪已寫好劇本。首先,以打擊恐怖主義的苗頭為藉口。8月3日,新德里以克什米爾可能發生恐襲為由,派出2.8萬士兵進入當地實施軍事封鎖和宵禁,逮捕逾500名異見人士,又取消朝聖活動,要求遊客離開,更切斷通訊和網絡,關閉學校,令當地如同死城。用武力把它壓在地上;再用權力孤立它,然後慢條斯理於兩日後宣布剝奪其自治地位,可見這準備工夫做得多足。
第二步是打經濟牌,派出其左右手、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Amit Shah)出來解釋這個決定是為了查謨—克什米爾邦的發展,指自治權阻礙土邦外的人在當地置業、投資和定居;又令新德里政府的政令不達,貪污嚴重,反正就是自治造成經濟不景,教育、醫療和就業都差強人意。因此,撤除自治權是發展邦內經濟、改善民生,令百姓享受到中央政府的福利之德政。有反對派質疑此舉是要讓印度教族裔遷入,降低穆斯林的比例;就此,他反駁:「我們不相信宗教政治。」莫迪亦在電視講話重申新政將有利經濟,是為了克什米爾人的福祉。信不信由你了。
第三步,既然用經濟問題包裝,內裏總要放些利民紓困措施才像樣。阿米特.沙阿承諾:「給我們5年,我們會令查謨和克什米爾成為印度最發達的地區。」有傳幾個月後,政府便會舉行克什米爾投資大會。這剝奪管治權的三部曲如同框架,縱然內容和形式有所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稍有留意世界各地新聞的讀者應不感陌生,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用過,中央對新疆用過……而近月關心本地新聞的讀者更應非常熟悉。
經濟解決不了政治問題
二戰後印度脫離英殖統治,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地理上克什米爾夾在中間,印巴都在爭奪,按信仰劃分,理應歸巴基斯坦,但結果歸了印度。印巴為克什米爾打過三次大仗,零星的軍事衝突更是不計其數,克什米爾的反抗軍亦一直爭取獨立。對其他國家而言,兩個擁核國時時衝突,叫人擔心。此外,中國在克什米爾也有領土爭議,堅持克什米爾中的阿克賽欽是其領土,而實際上現時確由中方控制。
在此地緣政治的格局下,克什米爾的未來受到各國關注。巴基斯坦大力支持當地人爭取自治,包括宣布降低與印度的外交關係級別,暫停雙邊貿易,召回和驅逐雙方外交官等。中國亦指摘印度挑戰其主權權益,不承認新政。聯合國則呼籲和平解決。然而, 這些外力有多大作用,仍是未知之數;正因受地緣政治影響,各國惟恐牽一髮而動全身。目前來看,印巴互相忌憚於核威懾下,且不願全面開戰;印度外長早前訪華,已明言不改變印中邊界實際控制線,中國譴責不過做做樣;而聯合國也難有實際作為。
但政治無處不在,單靠經濟手段難以解決。已有消息和報道突破封鎖,指當地人自6日起發動抗爭,9日更爆發當地最大型示威;政府則以武力來回應,至少有6名示威者受槍傷,逾百名示威者被拘捕,更有一名示威者因逃避追捕跳河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