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感受人類閃耀一剎 重回歷史分叉路

《人類群星閃耀時》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褚威格的作品,紀實文學的經典。因着柳應廷的《重生》三部曲,即使沒看過也對書名不陌生。一位我信賴的前輩極力推薦,我便馬上讀起來。

作者: Stefan Zweig 史蒂芬.褚威格

譯者: 姜乙

出版社:方舟文化


褚威格書寫了14個人類歷史關鍵的時刻,例如創作出法國國歌那一夜、拉起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那一年,人類首度勇闖南極那場天人競賽……褚威格費了不少心思文思描述角色的思想和激情,使每章都生動立體。這就像帶我回到歷史準備貼上標籤——那些讓後世在漫長歲月裡也無法忽視的標籤的那一剎,讓我站到世界一個又一個分叉路口,近距離讀着主人公的際遇,也近距離讀着命運似有還無的規律與流向。有時它順理成章,堅持長出了傳奇;有時它偶然難測,成功頓化虛空,有時它就像在賞賜和戲弄人類,平凡可以創造不朽,不凡也無法掌握全局。

最讓我深刻的是〈一夜天才〉和〈決戰滑鐵盧〉兩章,巧合地都是法國的故事。〈一〉記述了魯日德李爾這位上尉、業餘作曲家在偶然的邀請下,用一晚時間一氣呵成地創作出不朽的《馬賽曲》——法國的革命之歌,也就是往後的國歌。一夜間寫下留名於世的名曲讓人不禁為之喝彩,但命運的確難以捉摸,此曲比它的主人更有力量,在時代裡也比他更有份量,終遺下魯日德李爾獨自爆發光芒。歷史流向了革命派,革命派又選了這首讓他們無法抗拒,觸動共鳴的歌,幾乎無人在乎它其實是首戰歌,而其作者更是位竭力阻止革命的溫和派。正當此歌響遍法國之際,這位作曲家甚至被控反革命、叛國,不得善終。而《馬賽曲》卻始終被國民頌唱着。這結局不但諷刺,怎麼還有點似曾相識?

〈決〉則記述著名的滑鐵盧如何敗在一位平凡、忠心但只管按命令做事的將令手上。「在一些極為罕見的瞬間,命運也會因為情緒特殊,將自己拋向一些平凡之輩。」真是直白!作為平凡的代表,格魯希由始至終執行拿破侖的軍令,他盡力了,只是那樣也就錯過了時代的號召。

讀到些書評,有些「主動」得讓我驚訝,如說認為此書最大得着是讓讀者珍惜閃耀一刻的時機,因為一瞬即逝。

於我而言,《人》的閱讀體驗卻是複雜的。一方面在褚威格細膩的筆觸下感受到人類閃耀時刻的重大甚至榮耀,一個決定、邁出一步,世界就不再一樣了。但另一方面,作為全知讀者,看着閃耀時刻的前夕是如何無聲無息,世道是如何變幻莫測,脆弱的人類隻身處於時代洪流,不知被沖到何方。我敬人類之能,畏世界之深,僅此而已。

不捨得丟棄的童書(三):《戴安娜王妃》

戴安娜王妃

這本童書是母親買的,封面讓我頗深刻。現在已經發黃可能看不出,本來是雪白背面,凸花燙字,適合高貴動人的戴安娜。

「偉人系列」在童書很常見,但很多時都要隱惡揚善才配得上這系列。然而,人物傳記好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把人一生的經歷、決定、得失成敗順序、濃縮在一起;過分完美就太抽離了。所以,我很欣賞這本書在有限的篇幅裡,儘量將戴安娜和她身邊人的處境和選擇交代清楚。

長大後對英國政治歷史認識多了點,發現……也不是諷刺,就只能說是世事竟那樣演。戴安娜對王室的公開批評以至後來離世,都對王室造成嚴重打擊,民望插水;然而也使王室進一步下放權力,改善公關工作,變得更加親民,成果有目共睹。若不是經此一役,憑王室的「本色」是否足以走得如此遠?她是王室的難題,卻也可能救了王室。

戴妃死後,英女王曾被批冷漠甚至被懷疑是黑手;然而隨着年月消逝,年紀愈大,她年邁的身影年復一年出現在國會,繼續招待外國領袖和出值活動,又使她成為國家的定海神針。

武肺之下,英王室在網上更活躍。威廉和凱特在視像會議中訴說着子女停課的苦惱和趣事,查理斯分享自己感染後的經歷;親民又人性化。官方的多張家庭照都獲得大量點讚……若非出現了戴安娜這位「平民王妃」,人們能否看到這些轉型?

我相信(應該說是希望)死後百無,若真如此,曾言想做人民皇后的戴妃,不會知道自己的影響力竟如此深遠,也不需要知道。

不捨得丟棄的童書(二):《紀曉嵐傳奇》

紀曉嵐傳奇
紀曉嵐傳奇.jpg

至今不捨得丟棄,是因為封面和插畫太可愛……

小時候TVB播《鐵齒銅牙紀曉嵐》,很自然就覺得有主角光環的紀曉嵐是個風高亮節的書生,後來在圖書館沉迷看歷史人物故事,連自己也開始買這些書來看。長大後發現歷史沒這些故事般黑白分明,也沒有誰是主角,沒有誰能有光環保證。

讀故事容易,讀人才難。

不捨得丟棄的童書(一):《中華飲食的故事》

中華飲食的故事.jpg

從小愛食愛煮(所以才有 @dig_deep.eat ),又喜歡讀歷史,這本書結合了這兩大樂趣,所以翻閱多次仍然讀得津津有味。它有兩大類內容:一是與食有關的中國神話或歷史故事,二是介紹中國的烹調特色和飲食文化。

最吸引我的,當然是那些故事,尤其是民間小食和節日食品兩個章節。秦檜和油炸鬼(油條),忽必烈和火鍋兩個故事比較廣為人道,我看書前已經聽過。但王致和發明臭豆腐、諸葛亮用饅頭代替人頭祭天振軍心、伍子胥用年糕砌城牆等,都是從書上看來的。

當時的我沒計較這些故事有多少合乎史實,反正就是當故事看。但這書還有一個我欣賞的做法,就是它會將一種食物的不同歷史故事放在一起,而不是選一個版本。例如八寶粥、餃子等由來都有兩個版本的故事,完全不同,毫不相關,即便是孩子都能從中發現故事有時候只是一個說法,一個解釋。不知有否言重了,但根據我的記憶,的確是那幾幅漫畫讓我有這清晰的感受。長大後讀歷史,小時候那份感受應該已經融入視野之中,自有其作用。

第二個得著,是提起我對食物背後那故事的興趣。記得書中介紹了一個「狗不理」包子,說它餡料非常講究,夏天時肉要肥三瘦七,冬天要肥六瘦四。那時看得我心癢癢,每次陪長輩飲茶都在點心紙找找有沒有,往往失望而回,而且因為親戚都沒聽過這包,只有我一人失望。

後來忘了哪次旅行,竟讓我在廣東一間茶樓遇上,馬上點來一試。吃起來和普通中式包差不多。其實我在味道上也沒期望,就是有一種讀過它的故事就怎樣都想會一會的感情。今日寫這篇時記起上網一查,發現天津的狗不理劣評多,被罵是斬遊客一頸血的商品而矣。縱然可惜,但知道食物的一些故事,就和認識煮法一樣,吃到好吃的覺得更好吃,吃到難吃的更嫌它難吃,還能像現在多說兩句,就是當中的樂趣。狗不理本身變難吃了倒不礙事。

而這興趣維持至今,所以我才會在網站開闢一隅寫起食物歷史故事來。文章只是結果,寫之前大費周章的資料搜集過程才是樂趣,每每讓我回想小時候看這本書時的心情——其實如今我只是把孩童時期的樂趣玩得再認真點。

希特拉藏書裡的希特拉

希特拉,納粹德國的元首,被視為點燃起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和犯下暴行的歷史罪人。關於他的著作和傳記多不勝數,人人都想了解這狂人的內心。《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是當中別樹一幟的作品,不再從戰爭或歷史事件切入,而是從希特拉的藏書入手。

希特拉是個愛書如命的人,擁有約一萬六千冊藏書,甚至在戰爭期間仍堅持帶書隨行。戰後,他的藏書散失世界各地,有大部分被蘇聯軍隊運往莫斯科;有些棲身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有些在美國布朗大學,還有幾千本在各地退伍軍人的家中。作者努力檢閱那些藏書,希望從希特拉的閱讀品味、在書上的批註,去了解這個人。

例如,作者透過檢閱希特拉收藏的《偉大種族的消逝》,依著他畫下的鉛筆線條,可見他怎樣受書中的種族優越論吸引。這樣看來,他後來屠殺猶太人的暴行似是實踐書中所學。此外,他竟然很喜歡《唐吉訶德》、《魯賓遜飄流記》等國外小說;更收藏了一套《莎士比亞全集》,以皮革手工裝訂,書脊印有泛凸金色,象徵德國的老鷹,鷹爪兩旁有他的姓名縮寫。從這些細節,都盡顯他對莎翁的喜愛。

藏書中看到頑固的腦袋

買這本書時,是受「從藏書看人」的概念吸引。我自己雖然甚少在書上寫筆記,但也是喜歡用螢光筆標示重點的人,而那些「重點」,特別是看小說時,很可能是一些特別有感覺的句子,所以,我的確相信「從藏書看人」是一個特別且帶有一定準確性的研究方法。

在希特拉的角度,讀書為他帶來知識、共鳴,並為他帶來靈感。然而,閱讀亦無疑加深了他歧視、獨裁、殺戮的思想。希特拉讀的書,鍾愛的作品,部分至今仍被視為必讀經典,多年來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投入閱讀的世界,讓多少人從文字感受不一樣的人生,讓多少人愛上文學,讓多少人致力寫作,造就許多人才……作員本身有否好壞?開卷是否必定有益?根據作者觀察,希特拉只「選擇性閱讀」自己認同的內容,甚至扭曲文意迎合自己,是憑閱讀拼砌出自己已有的思想,而不是消化閱讀到的內容。

希特勒把閱讀還程比擬成收集『石頭』,藉此拼貼出一個由各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所構成的『馬賽克』。

這本書,既是從另類途徑了解希特拉這歷史人物,讓人眼界大開;也是在提醒讀者,保持開放、謙遜、批判地閱讀的重要。

IMAG0372 (1).jpg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作者:Timothy W.Ryback
譯者:周全
出版社:時周文化
ISBN:978986621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