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後復甦計劃 窺探歐盟前程

原刊於《信報》EJ GLOBAL plus

千呼萬喚,歐盟的新冠肺炎後復甦計劃(下一代歐盟)終在日前出爐,沒有什麼驚喜,畢竟焦點所在的5000億歐羅無償援助金已在較早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聯合視像記者會上公布。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正式提出的方案有更多細節。一如預料,由歐盟發債集資,資金將成為歐盟預算,並以無償援助金的方式,按疫情嚴重程度分配予成員國。

換言之,若得到成員國一致同意後,意大利和西班牙會分得最多,未計貸款部分已分別達820億及770億歐羅。有不少分析認為,這次德法合力支持共同發債,是邁向歐盟一體化、財政統一的一大步,也為歐羅債(Eurobonds)鋪平道路。然而,筆者認為毋須放大它在這方面的意義。


默克爾過去與奧地利、丹麥、荷蘭和瑞典這「節儉四國」(Frugal Four)站在同一陣線,反對共同發債,擔心等於要為其他國家的經濟問題買單。然而,對德國來說歐盟「大得不能倒」,必須救。而單以借貸方式支援,只會重蹈應對2008年金融海嘯的覆轍,終引致歐債危機,亦令希臘、意大利等出現離心。

為避免又觸發成員國脫歐,且能攜手走向復甦,即使要攬上27%的債務亦在所不惜。雖說先例一開,或拉低實施財政統一措施的門檻;然而,始終議題敏感,先別說今次能否說服「節儉四國」及波蘭、匈牙利等受疫情衝擊較小但經濟不強的東歐國家支持;若真的要推動財政統一,勢必引爆東、南、西、北歐國家潛藏的矛盾。因此,它應只是一次性措施。

擺脫不了中國市場

作為香港人,筆者更關心方案如何為歐盟的發展和定位定調。復甦方案提到由綠色經濟和科技產業拉動經濟,要推出新的策略性投資工具,投資關鍵產業,保障歐洲的韌性和經濟自主。這顯然是延續近年減少及收緊外資收購合併歐企的方針,針對哪位金主,不消多提。

另一目標是,成員國在財政上互通互助,經濟走向區內自給自足,減少對區外供應鏈的依賴,例如說要完善醫療設備儲備庫(rescEU)。這自是回應疫情下醫療物資供不應求的弱點,惟任誰都能想到醫療以外,有些物資供應同樣事關戰略安全,避免過度依賴是長遠方針。

配合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的說話一起看,定位就更清晰。他在日前表示美國主導的時代已結束,亞洲時代來臨,令歐盟有「選邊站」的壓力。他承認過去歐盟有點天真,但今後如果不想被中美任何一方利用,須忠於自身的利益和價值觀,並對華採取更健全的策略。

的確,與美國相比,歐盟對中國的態度友善得多,而且非常樂意做生意,亦未有跟隨美國步伐加大對華施壓,甚至反過來與那個傳統盟友有漸行漸遠的跡象。但疫情過後,這取態即使不180度改變,也明顯有所修改。

智庫組織「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分析,態度轉變源於歐盟對中國成為負責任大國的期望落空,見證她的極權;其次是美國對華愈來愈強硬,歐盟不想站在中間被波及;再者便是受中國在疫情間的表現──疫症初期歐盟低調運送醫療物資給中國,後期中國打鑼打鼓送(賣)物資打救歐洲;藉疫情達到政治目的,如疫情重創匈牙利,便透過提供大筆貸款染指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鐵道,華為則藉疫情宣傳5G;還有為報復荷蘭駐台機構改名,以醫療物資要挾等。

簡而言之,筆者認為,歐盟要復甦不能缺少中國市場,與其冒險共同發債籌集資金,不如不要推動新產業,不要建設什麼經濟區內自主,才能更好地感受中國在疫情後向歐洲伸出援手和鈔票的最大善意。


由於稿擠,延遲了一星期刊登。原文是這樣:

寫至此,望望此稿刊登日期,簡而言之筆者認為,歐盟要復甦不能缺少中國市場,與其冒險共同發債籌集資金,不如不要推動新產業,不要建設甚麼經濟區內自主,才能更好地感受中國在疫情後向歐洲伸出援手和鈔票的最大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