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

列強只顧角力 以巴衝突邊緣化

(原刊於 信報財經新聞 A22 EJ GLOBAL plus )

1948年,以色列宣布獨立,美國立刻承認了;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將大使館搬遷到耶路撒冷,中間相隔70年。不是美國行政效率奇差,而是歷屆總統深明此舉會激化以巴矛盾和加劇中東亂象,於是一直行使豁免權,暫緩實施。特朗普天不怕地不怕,一下子就改變了美國幾十年的中東政策。

耶路撒冷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其地位有多敏感及以巴衝突的始末,在此不贅。美國把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任誰都知道會激起同樣視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人不滿。果然,他們在加沙發起抗議活動,已持續六星期。新大使館揭幕當日,即以色列建國70周年,亦即巴勒斯坦人的「災難日」──祖先被驅逐出故土的日子;加沙的巴人走到以巴邊界示威,部分人焚燒輪胎,向以方投擲石頭,駐守的以軍發射催淚彈和開槍還擊,造成巴方約60人死,2700人受傷,是自2014年以來傷亡最嚴重的衝突。

多個中東國家如伊朗、土耳其、沙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黎巴嫩和阿聯酋;以及歐洲國家如英、法都齊聲譴責以色列使用不對等武力,呼籲保障巴勒斯坦人權益,以及促進以巴和談。其中英法更強調反對特朗普遷館的做法。

事實上,美國今次遷館支持者寡。據稱以色列外交部邀請86個國家的駐以代表參加美國大使館揭幕禮,只有33個國家代表出席,歐盟成員國更只有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和奧地利4國。到現時為止,亦只有危地馬拉和巴拉圭兩國跟隨美國遷移其大使館到耶路撒冷。

不過,以巴問題恐怕只會一如以往被冷待,原因有三:第一,以巴問題涉及複雜的宗教、利益、歷史問題,本來就難以解決,各國參與其中剪不斷理還亂,不如冷處理;第二,以色列的經濟、軍事發展已遠超巴勒斯坦,加上過去圍困加沙、在西岸設猶太殖民區等措施雖受國際批評,但仍順利實施,故她根本不急於處理以巴問題,甚至愈慢愈好;第三,中東大國忙着角力。現時首要威脅「伊斯蘭國」(IS)已大致消除,地區大國以及她們背後的美俄地緣政治角力隨即展開,主要是俄羅斯、伊朗、敍利亞巴沙爾政權、土耳其組成的一派,對壘美國、以色列、沙地阿拉伯、阿聯酋的另一派,以巴問題實已被邊緣化。

巴人水深火熱 亟待援手

最明顯例證,是過去作為巴勒斯坦最有力支持者的沙地,如今為遏制其視為威脅的伊朗,與以色列愈走愈近,不盟而盟。

不過,有兩點值得留意。第一,雖然特朗普遷館的舉動輕率,但確是攪動了一潭死水。以巴和耶路撒冷的主權問題長年懸而不決終究不是辦法,美國遷館後其以巴和事老的角色已失,或許是歐洲國家,如法國挺身而出的契機。尤其在特朗普一意孤行放棄伊朗核協議一事後,歐洲領袖已知歐美的安全與利益不再緊密掛鈎,歐盟在中東問題上不能再依賴美國。

第二,不可漠視巴人的苦況,尤其是加沙居民,他們長期活於痛苦之中,缺水,限電,經濟停頓,失業率高企,對基本生活無希望。有參與示威的傷者表明會繼續走上前線,因生活已無事可做。若巴人放手一搏,只會為中東亂局再添柴火,因此各國在人道和地緣政治的立場,都應協助改善他們的生活,不該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