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地緣局勢呈凶象 俄國東擴聚能量

(原刊於 信報財經新聞 A23 EJ GLOBAL plus)

自2014年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後,俄在當地的管治權牢固,歐洲各國與烏克蘭都無能為力。是故,俄烏縱時有摩擦,但尚算靜局。惟兩國今次在刻赤海峽的衝突,令這場黑海地緣政治棋局再次躁動。

衝突的前因、經過,以至刻赤海峽和亞速海的地緣政治意義,已有很多分析,在此不贅。只是,烏克蘭在這場衝突裏,論牌面,完全不敵;而假北約之威的如意算盤又打不響,可謂已吃了場不戰而敗的悶仗,且影響可能比想像中深遠。

刻赤海峽

刻赤海峽

北約譴責 避淌渾水

烏克蘭炮艇和船員遭俄國扣押後,其總統波羅申科態度強硬,宣布進入戰爭緊急狀態,與俄國接壤地區實施戒嚴30天、命令軍隊戒備以防俄國入侵、禁止16至60歲的俄國男性入境,更直言兩國有機會爆發全面戰爭,促請北約派軍艦介入。雖說烏克蘭自克里米亞一役後,積極加強軍事力量,如提高軍費、在北約協助下改善軍隊,又得到美國兩艘舊戰艦,惟力量仍然懸殊。首先,烏克蘭獨立時,是全球排第三大擁核國,但因缺乏發射技術和維修經費,早已放棄,而俄國仍是擁核強國。當然,核武多用於威懾,這樣意義不大。

不過,烏克蘭在其他方面同樣全敗。即使俄國因經濟壓力下調軍費,去年仍高達663億美元,反觀烏克蘭只有36億美元。在陸軍方面,烏克蘭約有20.4萬名士兵,俄國則有101.36萬名,且有世上最龐大的軍事車隊,單是坦克就有2萬輛,烏克蘭則只有2045輛。空軍方面,烏克蘭擁有的數十架軍機在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時已被對方據為己有,現時的戰鬥機不論數目和機種,都遠遠追不上俄國。

至於海軍,有指在克里米亞入俄時,有三分一海軍投入俄國懷抱,現時只有護衞艦、小型護衞艦、掃雷艦各一艘,炮艇8艘、兩棲運兵艦3艘和20艘非作戰船艇,大多已有30至40年歷史。今次衝突更突顯其海軍力弱,其中一艘被俄國扣押的,正是非作戰船艇,說白了不過是漁船尾加裝一支機關槍。至於俄國,雖然其航母在10月底意外沉沒,但黑海艦隊共有數十艘戰艦,且仍在增加。

明知力量懸殊,波羅申科仍一副要戰便戰的強勢,正是在實踐其大選對手、前總理季莫申科的選舉口號:「烏國的安全在北約」。的確,對手是北約的話,數字上俄國便無優勢,畢竟北約軍費去年達9500億美元,足足是俄國的14倍;且有英美法三大軍事力量坐鎮,的確可作為烏克蘭靠山。

波羅申科意圖明顯,北約當然明白,而北約各國也基本上不願見俄國繼續西擴,並控制刻赤海峽,將亞速海內海化。因此,衝突後北約的成員國領袖紛紛譴責俄國,強調站在烏國一邊。但僅此而已,烏克蘭非北約成員國,一旦衝突加劇,其實北約也出師無名;加上俄國手執天然氣閥門,能影響歐洲能源價格,歐洲各國自然投鼠忌器;再者,美國總統特朗普傾向親俄,一旦衝突加劇,北約能否統一槍口對俄也是問題。而從北約拒絕派軍艦到黑海,歐盟未有對俄發起新一輪制裁,足證他們不願為此強出頭,以免挑動俄國神經。而俄國亦已表面退讓,將封鎖航道的大貨船駛走,恢復商業航運。

嘴硬手軟 承受苦果

隨着航運恢復,衝突可能在只有烏克蘭單方面備戰,然後被冷待的尷尬場面下告終。惟烏克蘭要承受的苦果,則深遠得多。是次衝突固然會影響烏克蘭往後在該區的使用權和經濟利益,同時亦給俄國一場封海演習和表演機會,顯示她有力完全控制刻赤海峽和亞速海。俄方更可藉詞加強該地軍事力量,如已宣布會再加裝S-400防空導彈。

更重要的是,這次衝突進一步削弱二戰和冷戰後各國對軍事擴張的克制。連同美國揚言退出《美俄中程核武條約》,北約軍費連升,歐盟有意建軍,德國鬆口不再維持非軍事化等事一起看,足證大氣候已變。這對位處俄國和歐洲國家夾縫的烏克蘭,實稱不上有利趨勢。須知道,地緣政治拉鋸加劇、猜忌日深、紛紛發展軍事,正是為容易擦槍走火的槍上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