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美伊對峙持續 實則各取所需

(原刊於 信報財經新聞 A23 EJ GLOBAL plus)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單方面退出2015年由伊朗與「P5+1」國(聯合國常任理事會5國加上德國)簽訂的核協議及重施制裁後,美伊關係持續惡化。隨着近月雙方在波斯灣,尤其在霍爾木茲海峽一帶動作多多,局勢更是每況愈下。

如自5月起,先後有沙地阿拉伯、挪威、日本的運油輪在附近海域受襲,而沙地阿拉伯的油管又遭攻擊,美國都指控背後是伊朗所為,但伊朗否認。特朗普以這些襲擊為由,加強在中東的軍力。

6月中,伊朗擊落聲稱已進入其領空的美國無人機;特朗普隨即下令空襲還擊,據稱在轟炸前十分鐘他又下令取消,以免造成不對等傷亡。惟此舉無助改善兩國關係。

近日連英國也來蹚這渾水,在直布羅陀扣押伊朗的運油輪,促使伊朗報復,在霍爾木茲海峽扣押英國的運油輪。時任外相侯俊偉(Jeremy Hunt)雖嚴詞譴責,但亦強調英國希望與法、德兩國能合力挽救協議。可是新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上任後,英伊關係可能生變。須知即使他曾揚言反對美國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但他有「英國特朗普」之稱,加上曾在當外相期間屢屢失言,亦不諳中東局勢,令人擔心。

與此同時,伊朗已局部放棄遵守核協議,打破對其4%濃縮鈾濃度和300萬噸鈾存量的限制。上述種種由伊朗或懷疑由她主使的行為,似乎都顯示等待超過一年的伊朗失去耐性,改以強硬手段向其餘簽署國施壓。問題是,其餘簽署國有心無力。各國早在特朗普放風說要退出核協議時已強烈反對,有的譴責,有的規勸,無奈他就是獨斷獨行,並以推倒奧巴馬的政績為己任。

再說,不少歐洲企業聞美國制裁喪膽,不願為伊朗市場放棄龐大且成熟的美國市場;這屬商業決定,豈是歐盟可改變?即使早前歐盟推出「貿易往來支持工具」(INSTEX),有意讓伊朗在石油以外,如農產品、食品和藥物等貿易上不用美元結算,算是挽救協議和挑戰美元主導的金融體制走了一大步;惟INSTEX難有效解救伊朗的困境,畢竟石油才是她的經濟主脈。

經濟惡化 魯哈尼受壓

現時伊朗石油出口量劇減,鋼鐵、鋁、銅等出口受創;國內生產總值下跌6%,物價高漲,貨幣里亞爾亦大幅貶值,由特朗普上任前的1美元兌35000里亞爾跌至至1美元兌42250左右,黑市滙率更是嚇人,1美元兌十多萬里亞爾。這無疑讓伊朗總統魯哈尼受壓。當年核協議是其政績,如今卻成為反對派手裏的牌,質疑他對美國態度懦弱,而民情也變得傾向支持國家以強硬手段自衞。因此,預料伊朗會繼續動作多多,可能包括禁止國際原子能總署監察其核發展,或封鎖全球五分一運油輪航行的霍爾木茲海峽,或發動網絡攻擊,或聯合中東盟友、友好組織發動襲擊……。

事實上,伊朗近日的動作正好顯示其軍隊訓練有素,導彈系統和空軍亦非紙老虎,且具有發動網絡攻擊的實力,特朗普或不放伊朗在眼內,但美國要硬碰硬也得費一番力勁。再說,打敗伊朗又有何用?那只是教曉她簽訂核協議無用,不發展核武無用;倒是遠方的北韓只是疑似手執核武,便得到正視,得到對等談判的「特金會」,換轉你是伊朗,你會走哪條路?

說到底,這場危機的根源是特朗普視國際協議如無物,並多次讓美國變成言而無信、亂用制裁的流氓國度;批評伊朗違反協議,實是特朗普早已「違反」核協議,反而要加強制裁,實叫人可笑。再者,當初說要向伊朗施以最大壓力,如今逼得對方強硬反擊不是意料中事嗎?

不過,伊朗動作再多,訴求始終清晰,就是要美國撤銷制裁。而有了《美墨加協議》這輛前車,特朗普想要什麼很明顯,加之他忙於競選連任,在中東問題泥漿摔角甚至出兵都對其不利;故雙方應盡快交涉,制訂「特朗普版伊朗核協議」,反正可抄前人功課稍作改動即可。當然,還需增加撤銷的制裁量,並設機制防止協議再因一人變卦,讓伊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