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躊躇四年終交卷 美南海結網制華

(原刊於 信報財經新聞 A19 EJ GLOBAL plus )

近期南海局勢緊張,除了各方軍事活動頻繁,更明顯的訊號,是美國在7月中發聲明支持國際仲裁法庭2016年對中菲南海爭端的裁決,正式表態視中國擁有南海「九段線」主權的聲稱違反國際法。南海的重要性不乏文章細述,在此不贅,本文想探討:今次美方這份聲明到底代表什麼?

1982年,多國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立在領海基線起200海里建立專屬經濟區的權利。惟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海域佔了南海約90%範圍,自然與鄰近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重疊。

美國在此事上處境一直尷尬。亞太的發展關係到美國經濟利益;而作為超級大國,中國在南海的擴張和軍事部署亦是對其地位的挑戰;加上其盟友菲律賓與北京當局在南海有主權爭議,故在聲譽和戰略上,美國都不能在南海缺席或示弱。

不過,美國並非域內國家,其國會又未通過上述海洋法公約,難理直氣壯要求中國自制,近日中方的駁斥正以此兩點為基礎。

其實,當年奧巴馬政府曾敦促國會通過公約,其中一個理由是加強美國應對南海問題,但被共和黨批評他只是不願和中國對抗而找藉口。

因着角色尷尬,加上須提防擦槍走火引起熱戰,美國過往態度都很審慎。雖然會在關鍵時刻派軍隊亮一亮相,但論調離不開和平解決、保障自由航行權兩點。即使鼓勵菲律賓將中國告上國際仲裁法庭,當法庭判中國的主張不具法律基礎後,美國卻拒絕評論裁決之法律效力,稱在「studying」(研究)。往後再評論中方在南海的行為時,會用「destabilizing」(造成不穩)和「aggressive」(挑釁性)等字眼,避開定義為違法。

經歷4年「studying」,美方交出的答案是「unlawful」(不合法)。其實,美國尷尬的身份沒變,南海擦槍走火危機仍在。變的是中美關係、中國與鄰近國家的關係。

人工島米已成炊

國際之間沒有絕對權威,仲裁無約束力也是事實,美國一句unlawful也改變不了中國。然而,美國的目標或根本不是扭轉中國在南海的擴張和軍事部署,畢竟人工島和島上的軍事設備已建成,現在才阻止未免太遲;況且美國對「解決南海問題」的定義是各國互相尊重專屬經濟區的權益,除非有信心和能力,並願意付上代價迫使中國放棄九段線,否則此目標不可期。

因此,美國的真正目標是「借海發揮」,多加一項潛在制裁,並連結亞太國家牽制中國,更是要配合貿易、知識產權、網絡安全、科技產業等多條「戰線」,與中國繼續鬥法。

發聲明的雖是特朗普政府,但提出重返亞太、推動亞太及東印度洋事務整合的是上屆奧巴馬政府,時任國務卿希拉莉還為此出訪馬尼拉、河內。反而是特朗普大力反對,甫上任還拆了TPP的棋局。本來多國礙於與中國的利益關係,對團結制約中國一事不算積極,惟中國外交正經歷自1989年以來最嚴峻的時期,美國便視為轉舵的時機。

各國難避選邊站

3.jpg

先不說疫情令部分國家出現反華情緒。舊日「美印日澳」四邊機制未必能說服印澳合作,但中澳關係因為中資勢力、華為、台灣和香港等問題變差;中印則爆發邊境衝突……四國軍事合作就那樣順利落實。

美國老朋友英國已宣布航母「伊利沙伯女皇」號明年將與美日聯合軍演,相信地點就在南海。另外兩個亞太傳統盟友菲律賓和日本,亦早已發新聞稿附和美國最新的聲明。最耐人尋味的是,連一直避免與中國鬧翻的東盟,都在6月的年度峰會聲明上,強調在南海的活動須依《聯合國海洋公約》執行,是歷來最強硬的一次。

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強硬,固然有大選考量。然而,不論誰當選,有些決策已回不了頭,也很大機會不會回頭,那句unlawful是其一。國際舞台未必體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美好想像;惟中美對碰,各國難避選邊站的壓力,除了細微利益,也要考慮想要怎樣的國際秩序,以及由誰做世界龍頭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