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 信報財經新聞 A21 EJ GLOBAL plus)
不少人談起拉丁美洲都只有模糊的概念,談起區內國家可能只是因為足球、美食、咖啡或轟動一時的機密文件……但因反對修訂《逃犯條例》令香港新增「國際戰線」,加上智利社運參考了「和你飛」、「和你塞」等行動,令拉美國家似乎多了港人關注,筆者藉此淺談其現況。
先說智利,因為地鐵加價而觸發的暴動浪潮,被迫放棄主辦原訂本月在首都聖地牙哥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APEC)和12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5),削弱這個在拉美經濟表現最好的國家之形象。總統皮涅拉(Sebastian Pinera)雖撤回加價決定,承諾內閣大洗牌、調高最低工資和退休金後,民眾仍不收貨,示威者要求更深層次的改革,如要求改善醫療費用高昂和貧富懸殊問題。
而厄瓜多爾也爆發大型示威。事緣政府為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貸款協議落實經濟改革,包括一系列緊縮措施,當中取消燃油補貼成為示威導火線,因這令油價急升,嚴重影響司機及基層生計。工會成員、學生及原住民的團結戰勝了緊急法及軍警鎮壓,迫使總統莫雷諾(Lenin Moreno)退讓。當然,這也讓經濟改革暫停,貸款協議頓生變數。玻利維亞和海地亦面對示威浪潮,前者因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在首輪總統大選直接勝出,被民眾質疑舞弊;後者在過去十年始終未能克服貪腐、通貨膨脹、缺糧缺水和治安等問題,人民絕望下走上街頭。
至於秘魯則身陷政治危機。總統比斯卡拉(Martin Vizcarra)與由反對派人民力量黨控制的國會已對峙近一年,任何政府提出的改革都無法落實,施政停滯。為此,他解散國會,宣布於明年1月提前大選;國會以牙還牙,以「失德」為由暫停其職務,惟任命的副總統阿勞斯(Mercedes Araoz)隨後亦請辭,支持提前大選。據秘魯研究所(IEP)的民調顯示,有84%民眾支持比斯卡拉的決定,有望藉民意帶領國家走出亂局,惟其新內閣人選卻難免讓人擔心換湯不換藥,走不出前總統的藤森主義。
中俄踏進美後院
除了多國示威不絕,大選後的阿根廷也受關注。選舉事前已被形容為人民對右翼「嚴厲的愛」(強硬緊縮政策)與左翼的「社會契約」(增加社會福利)的公投。如今右翼總統馬克里連任失敗,換上中間偏左的費爾南德斯(Alberto Fernandez),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再驟停,未來須看費爾南德斯怎樣與IMF等債權人就逾1000億美元的主權債務談判。
拉美的左右派之爭未隨着冷戰結束而停止。二十一世紀初,左翼成功在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等國執政,是為粉紅浪潮。十多年後,他們又因大規模經濟衰退而兵敗如山倒,加上巴西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當選總統,不少人形容是右翼回歸。但如今多國的緊縮政策和經濟改革引來極大民怨,又可能以阿根廷為始,迎接左翼時代。
惟今時今日仍將拉美亂局簡化成路線之爭並不可取。拉美各國的經濟幾乎全然停滯,生產力屬全球最差,且左右兩派都無法在經濟欠動力下,改善人民的生活,社會動盪自然難停。人民亦深知路線以外,貪腐、法治崩壞、政治制度缺陷等對社經的傷害,求變的態度相信將超越左與右。
這片土地也受大國博弈影響,如美國官員稱俄國透過網絡影響智利局勢,並試圖分化拉美國家,從中擴大自身影響力。俄國副外長則批評美國藉智利局勢抹黑俄國。而最明顯的角力自是在原油儲量最大的委內瑞拉。馬杜羅面對歐美制裁仍不妥協,靠的是中俄兩國支持。中國在當地的投資,換取發展所需的原油,擔心若由美國撐腰的反對派上場會削弱其利益。俄國的政治意味則濃得多,為抗衡美國影響力外,更有分析指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美國在俄「後院」烏克蘭摻一腳,俄國也在美方後院摻一腳。
受着經濟下行、民眾求變心切影響,加上大國在其中各有盤算,拉美前景充滿不確定性,而香港人看在眼裏,可能愈來愈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