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恐襲反思治社媒 勿亂落藥

(原刊於 信報財經新聞 A25 EJ GLOBAL plus)

紐西蘭基督城恐襲中被捕的槍手,當然是眾矢之的,其次受批評得最厲害的就是一眾社交媒體。因為槍手在犯案前於Twitter發表長達74頁的宣言〈偉大的替換〉(The Great Replacement),又透過Facebook直播行兇過程。社交媒體獨特且迅速的傳播力,顯然成為槍手犯案的額外動力;而事後雖各機構迅速攔截,但該宣言、直播片段、其他相關截圖仍在網上流傳,某程度上是將槍手理念和想法傳播,並可能已在特定群體中引起共鳴,引人有樣學樣。難怪有報章以暴力、恐怖分子和極端主義的「幫兇」、「好朋友」來形容社交媒體。

槍手明言他想讓其行為得到傳播,如今看來,非常不幸地,某程度上他已如願以償。相比之下,紐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的堅定值得大讚,除了公開質問和要求社交媒體做得更好,向它們施壓和引起公眾關注外,又拒絕提及槍手的姓名,不為他提供半點宣傳機會,更多次戴上頭巾走訪穆斯林社區,安撫人心,身體力行成為榜樣。此外,可幸還有一些傳統傳媒自律,不為銷量放照片吸睛。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網友自發呼籲其他網友不要轉載和分享槍手的宣言和攝短片段。

社交媒體也非無為而治,畢竟早已發生過類似事件,它們近年着力嘗試管理內容,如Facebook僱用了逾1.5萬名審查員,負責掃除不適當的內容。但這除了要平衡言論自由和隨之而來的責任,還要顧及各國不同的法律,且人們對同一段文字、短片的理解有別,要制定一套標準,其實不亞於從頭寫一部新法律。再者,對比起數以億計的用戶,審查員人手永遠不足,速度永遠不夠快。為此,社交媒體又投入大量資金研發人工智能審查,但過去經驗證明暫時它未有足夠理解能力擔此重任。

基督城恐襲後的24小時內,Facebook成功在全球刪除近30萬段已上傳及攔截超過120萬段將被上傳的相關短片,而YouTube在槍擊案一小時後,面對幾乎每秒就有一位用家將槍手的直播片段上載的驚人頻率,也刪除了絕大部分,但仍有漏網之魚。即使審查團隊就短片創立演算法,讓人工智能幫忙找出短片,上傳者仍透過添加水印、改變短片大小等方法避開攔截。由此可見,即使社交媒體採取行動,仍面對極大的困難。

借題發揮更令人憂慮

何況社交媒體以外還有整個網絡大海,要禁絕極端思想的內容是不可能的;即使社交媒體刪除所有極端內容,恐怕亦只會將那些內容推向4chan、8chan等鼓勵匿名發言,不作內容審查的平台,遑論更冇王管的深網、暗網。

筆者並非為社交媒體說項,它們無疑要為部分後果負責,如它們為獲利,吸引用戶停留,而研發出有回音壁效果的演算法,讓極端思想留在同溫層無限放大且較少受其他觀點的挑戰,於是在線上「吾道不孤」,線下卻覺落差更大,總覺得為世不容,惟有訴諸暴力。

它們也為了獲利,不願限制用戶的直播或發布權,傾向事後刪除有問題內容。只是,在高呼「更快」、「更強」的網絡監控時要小心。

虛擬世界注定和現實生活的聯繫愈來愈深,社交媒體以至網絡平台將不會只是工具,它們自己就已經是一個虛擬世界,甚至將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媒介。因此,尤其看到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藉是次慘劇,將中國在網絡打壓異見、滅聲的行為與禁止在網上宣傳極端主義混為一談,與其他國家差別只在於「鬆點、緊點」時更叫人憂慮。說到底,要改善網絡質素,需要制訂政策、企業自律和培養大眾思辨能力三方配合,忙亂中落藥只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