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

有野心的惹火美食紀錄片——Ugly Delicious

Netflix的美食紀錄片已經打響名堂,王牌節目Chef’s Table都已拍了6輯。最近,我認為非常值得一看的系列Ugly Delicious推出了第二輯,希望順便推薦一下給沒看過這系列的朋友。最初,望「題」生義,我以為Ugly Delicious是帶觀眾欣賞外表不討好的美食,也就內臟、昆蟲之類。我猜得大錯特錯。而儘管我很欣賞這節目,至今我仍不肯定它算不算改錯名。

Ugly Delicious不是那種用食物B-roll(輔助鏡頭)把觀眾餵飽的飲食節目;韓裔星級主廚David Chang及嘉賓每集圍繞一種「標誌性」美食,展開跨地域,跨文化的尋味之旅。當中菜式和味道卻不像是片中重點,重點是通過菜式的改變與分別,討論傳統主義、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種族歧視、移民等議題。所以說,這是個很有野心,也很惹火的節目。《紐約客》的評價是:「這節目不是關於食物,而是關於它的意義,以及人們改變它的原因和意義。」

Ugly Delicious

例如第一集就以Pizza為主題,很多人都聽過意大利人對飲食的堅持,甚至參與過Pizza應不應該加菠蘿的爭論,但節目還引申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討論。到底甚麼是Pizza?怎界定?由誰來界定?是不是麫糰上放了一堆配料再烤熟就是了?還是嚴格遵守正統拿坡里薄餅製作指南的才算?Pizza是意大利菜式還是一種全世界共享的烹調手法?要遵從傳統還是應該去創新?

第二集以Tacos為題,同樣探討何謂正宗,也反思這道菜以至墨西哥菜在街頭美食、廉價快餐與高級餐飲的定位,並講到飲食與歷史、生活、移民、身份認同的關係。第四集中說新奧爾良一成不變的小龍蝦,對比以移民餐飲聞名的侯斯頓裡的小龍蝦。當中同樣討論到越南移民漁夫與三K黨的歷史,當中有一段越南移民二代談論當下移民問題,看到即使他深知移民被拒絕和歧視之苦,讚揚移民對經濟的貢獻,他對移民問題也不一定持較開放態度。

第五集透過了解不同文化的燒烤去看一個烹調手法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下能產出截然不同的美食。第六集則從炸雞講到它與黑人關係,當中的歷史、刻板印象,文化符號與諷刺,也訪問了黑人大廚和黑人移民大廚的心路歷程。

節目的不足也是看點

而我看到第七第八集的感受更大。因為雖然其他幾集的主題菜式也常吃,但或許是炒飯(其實是以炒飯論中餐)及包點、餃子等,我作為觀眾也很熟悉時,就能知道劇組儘管飛到中國去吃,又找來所謂的「中菜專家」,所選取的內容顯然與日常、地道的中菜有些距離。印度人看第二輯咖哩主題那集時,可能都會有這種感覺。但我不認為這是節目的敗筆,反之正好說明了解另一種文化可以有多複雜和困難,哪怕這節目明顯很有野心地想呈現「真.中菜」給一直吃美式中菜的觀眾。

精采點題的家常菜

如這夠說服你去看Ugly Delicious,我再抖膽建議,看的時候,別依Netflix的次序,把第三集「家常菜」留到最後才看。因為在這集,David Chang解釋了節目叫Ugly Delicious的原因,說了他現在的烹飪哲學,更帶觀眾看了他家的感恩節大餐和大名鼎鼎主廚Rene Redzepi的住家飯。這集不但為整個節目點題,也是最能看到David Chang真情的一集。更重要的,是於我而言,下廚固然有趣,但為愛的人下廚,一起食一頓住家飯,是莫大的幸福,沒甚麼 比這更能讓下廚變得有意義,也就令這一集最適合用來作結。

David Chang是個很有主見而且不怕與嘉賓思想碰撞的主持,有時甚至顯得自大和固執,於是能問出好問題卻把氣氛弄得尷尬。儘管如此,別說一個美食節目,就是一班廚師和作家能有這樣的火花,也是很難得。配合多種拍攝手法:圍坐討論、動畫、甚至惡搞,每集充實的內容得到很好的編排,不會沈悶或散亂,予人新穎和享受的觀賞體驗,是留家避疫的好娛樂,特此推薦。且在全球面對同一危機,封關自保,全球化稍向後退的日子看,也別有一番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