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

《偶然與想像》勝在夠平鋪直敘 情節蒼白美中不足

去看《偶然與想像》也是個偶然。我是去看《人聲》的,作為自由工作者想任性一點,便索性全日放假,無所事事,一日入兩次戲院,Why not? 於是便選擇了備受好評的《偶》。說來也有趣,我是在社交媒體感受到它的好評,入場前卻是讀到了些較負面的影評,算是懷着半斤八兩的心情入場。

自我下的在乎 乖張下的怯懦

《偶》由三部短片—〈魔法〉、〈門常開〉和〈再一次〉組成。〈魔法〉中,芽衣子聽着好友津久美分享一晚「有希望的調情」,表面上芽衣子好奇地關心着,和津久美道別後卻臉色一沉,因她已猜到好友喜歡的對象正是自己的前男友。據津久美所言,那一晚的唯一障礙,是男方的前女友……芽衣子毅然前男友明的辦公室,又是揶揄又是試探又是表白。揶揄是分手殘餘的不滿,試探是高傲的呷醋,表白是餘情未了衝動。無論如何,的確是動搖了朋友的意中人,難怪看到有「綠茶婊的小清新」之說。

但芽衣子也是在告解和求助吧。這個角色明明是〈魔〉最多秘密的角色——她對津久美隱暪了自己的身份,一開始對明也是隱藏了自己的感情;然而最後,她是最赤裸的。她(向觀眾)承認自己如何瘋狂,如何傷害自己愛的人,憂憂道出自己同樣受傷的事實。看似是三個角色中最敢作敢為的角色,卻只能在想像中向津久美坦白,要求明作出抉擇。她可能是珍惜或輸不起和津久美的友情,可能是害怕明不會選自己,又可能是害怕再次傷害身邊的人。觀眾看到了她的想像,也就看到了她自我下的在乎,乖張下的怯懦。殘酷得來很人性。任由矛盾滋長,就渣了。

修飾的慾望奪獎 真實的慾望惹非議

〈門常開〉的對白是最充滿色彩(?)但也是最蒼白的。奈緒結婚生子後重返校園,被其他同學杯葛,過得不容易。與此同時,她和同學佐佐木偷情。佐佐木認為自己被瀨川教授斷送了前程,懷恨在心,讓奈緒色誘對方並錄下罪證報復。不論是角色設定抑或對白,都流露了對社會規範的一些控訴,可惜故事始終牽強。奈緒自我犧牲,還把崇拜的教授一起推進火坑的理由欠奉,只剩瀨川教授直言是為了留住讀者注意力的情慾描寫,也是導演留着觀眾的對白。瀨川教授道出了目的,觀眾明明知道也難免繼續等待和猜測,正中下懷,算是有趣。

瀨川教授的下場也是頗諷刺的。雖然觀眾不知道他小說的全貌,但奈緒作為讀者帶觀眾看了她眼中的精華段落;外界的稱讚自然也適用於那幾段文字,現實卻容不下他想要一段女子朗讀那些文字的錄音檔的欲望。

各有牽掛 將錯就錯把遺憾交託

〈再一次〉裡面的夏子和綾各自有有一個牽掛的人,而且不約而同把心裡的人投射到對方身上,鬧出誤會。綾竟提議夏子將錯就錯,願意暫時扮演夏子的初戀情人,讓她把話說完。兩位演員之間有一種張力,讓我一直在猜度綾是否就是那位初戀情人,只是假裝不認識夏子,卻又想聽夏子的心底話。然而,當夏子也扮演綾記掛的鋼琴同學時,疑惑開始散去,直至綾終於記起鋼琴同學的名字時,她們這場偶然與想像就真正完滿了。她們有各自的生活和念掛的人事,這始終是一場偶然的誤會,將錯就錯的想像。然而,哪怕只是一刻,也是讓那些心事有了抒發的缺口。原本是今生未必有機會再交託到對方手裡的感情,因偶然與想像,被陌生人溫柔地接住了一下。

於我而言,《偶》是值得一看的作品。社交媒體一面倒的輿論曾讓我擔心,因為那使我對它有較高期望,而根據我的經驗那通常跌得更痛。幸好入場前看到些劣評平衡一下。其中一篇影評,狠批導演慳水慳力,全程幾乎連拍攝角度都沒變化,情節亦平鋪直敘。事後我某程度上同意電影平鋪直敘的處理,彷彿這樣才能讓觀眾專注在對白當中。你不會因錯過鏡頭而無法理解故事,卻會因錯過對白而領會不到角色的心思。電影可以用鏡頭說話,也可以用對白來說話。

三段短片為觀眾帶來一次又一次的不確定,導演製造機會,觀眾不期然附和去想像——芽衣子自揭身份會如何?明要帶津久美去甚麼地方?教授湊近是為了甚麼?佐佐木會打電話給奈緒嗎?夏子和綾各自以為對方是誰?她們真的是陌生人嗎? 然而,撇除把偶然和想像抽出來作為電影題旨,實情是有哪樣的人生、哪樣的故事……以至哪齣電影不是充滿偶然和想像?很多時候,只是我們為人事添上意義和解釋,甚至正因為無法解釋的偶然,便看成是命中注定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