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錯過你》的抽離感

看了有「英國電影良心」之稱的堅盧治所執導的《對不起,錯過你》,本來對此片興趣不大,但因之前本想看《我,不低頭》卻沒看到,或許是有種不想再錯過的感覺。

《對》圍繞紐卡素一對夫婦及他們的一對子女。兩夫婦自食其力,努力工作,賺錢養家。男主角剛轉任速遞司機,一開場的見工場面已猶如見他步入陷阱,主管不斷說自僱百般好,莫過於「自己做老闆」、「多勞多得」等激勵人心的陳腔濫調。女主角是看護,每日走訪各個家庭,為長者及病患煮飯餵藥、洗澡更衣,屬厭惡性工作。兩夫婦的工作雖然都辛苦,但都辛奮耐勞,女主角更是以照顧母親的真心對待客人,無奈就是好人難做,讓自己吃虧。他們的一對子女則著墨不多,哥哥終日逃學去塗鴉,妹妹則年紀輕輕已有失眠問題。

導演 Ken Loach
演員 Kris Hitchen, Debbie Honeywood, Rhys Stone, Katie Proctor, Ross Brewster

這電影顯然是要批判愈來愈流行的自僱模式。男主角不是受僱於速遞公司,名義上升格了,是合作夥伴,換來的卻是甚麼配套都沒有,車費、油費、保險之類一律欠奉。要管你時搬出公司各種條款細則,不想管你時就說你是自己老闆自己負責,結果男主角遇到突發事情不是頂硬上,就是自己承擔,就連基本勞工權益如放飯時間、假期都沒有。倒不是沒有成功例子,有些司機有能力判上判組車隊,收入可觀,也有司機根本不缺錢,可以「推 job」,不至像男主角般疲於奔命。

整套電影幾乎沒有甚麼「好境」,這個家庭頭頭碰著黑,然而作為觀眾卻覺得未免一路走下坡,讓人有點抽離感。正如失戀自強的戲種要拍好熱戀時的美好,災難片要先讓觀眾和那些難逃一劫的角色做朋友,《對》沒有花時間講述這個家庭在男主角轉行做自僱速遞司機前的事,哥哥一出現就愛逃學,也甚少體諒辛勞工作的雙親,只憑一句對白提過他以前成績很好;妹妹一出場就失眠,而且這對子女的角色年紀設定得稍大,雖不至要成熟穩重,但也不至於天真得連番闖下缺乏說服力的禍。而男主角脾氣暴躁,也欠缺溝通技巧,公司固然存心剝削,不幸意外固然有機會降臨,貧窮也真的會影響家庭關係,但觀眾若未曾與這家庭同喜,也就較難與它同悲,尤其部分角色的性格和待人處事叫人不解。最後,必須一讚女主角,演得自然又入形入格,為電影生色不少。

題外話。同看友人也有相同感覺,但尤其不明白男主角何以為支持的球隊與顧客衝突,我倒覺得那段還好,算是對紐迷曼記幽了一默吧。

有野心的惹火美食紀錄片——Ugly Delicious

Netflix的美食紀錄片已經打響名堂,王牌節目Chef’s Table都已拍了6輯。最近,我認為非常值得一看的系列Ugly Delicious推出了第二輯,希望順便推薦一下給沒看過這系列的朋友。最初,望「題」生義,我以為Ugly Delicious是帶觀眾欣賞外表不討好的美食,也就內臟、昆蟲之類。我猜得大錯特錯。而儘管我很欣賞這節目,至今我仍不肯定它算不算改錯名。

Ugly Delicious不是那種用食物B-roll(輔助鏡頭)把觀眾餵飽的飲食節目;韓裔星級主廚David Chang及嘉賓每集圍繞一種「標誌性」美食,展開跨地域,跨文化的尋味之旅。當中菜式和味道卻不像是片中重點,重點是通過菜式的改變與分別,討論傳統主義、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種族歧視、移民等議題。所以說,這是個很有野心,也很惹火的節目。《紐約客》的評價是:「這節目不是關於食物,而是關於它的意義,以及人們改變它的原因和意義。」

Ugly Delicious

例如第一集就以Pizza為主題,很多人都聽過意大利人對飲食的堅持,甚至參與過Pizza應不應該加菠蘿的爭論,但節目還引申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討論。到底甚麼是Pizza?怎界定?由誰來界定?是不是麫糰上放了一堆配料再烤熟就是了?還是嚴格遵守正統拿坡里薄餅製作指南的才算?Pizza是意大利菜式還是一種全世界共享的烹調手法?要遵從傳統還是應該去創新?

第二集以Tacos為題,同樣探討何謂正宗,也反思這道菜以至墨西哥菜在街頭美食、廉價快餐與高級餐飲的定位,並講到飲食與歷史、生活、移民、身份認同的關係。第四集中說新奧爾良一成不變的小龍蝦,對比以移民餐飲聞名的侯斯頓裡的小龍蝦。當中同樣討論到越南移民漁夫與三K黨的歷史,當中有一段越南移民二代談論當下移民問題,看到即使他深知移民被拒絕和歧視之苦,讚揚移民對經濟的貢獻,他對移民問題也不一定持較開放態度。

第五集透過了解不同文化的燒烤去看一個烹調手法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下能產出截然不同的美食。第六集則從炸雞講到它與黑人關係,當中的歷史、刻板印象,文化符號與諷刺,也訪問了黑人大廚和黑人移民大廚的心路歷程。

節目的不足也是看點

而我看到第七第八集的感受更大。因為雖然其他幾集的主題菜式也常吃,但或許是炒飯(其實是以炒飯論中餐)及包點、餃子等,我作為觀眾也很熟悉時,就能知道劇組儘管飛到中國去吃,又找來所謂的「中菜專家」,所選取的內容顯然與日常、地道的中菜有些距離。印度人看第二輯咖哩主題那集時,可能都會有這種感覺。但我不認為這是節目的敗筆,反之正好說明了解另一種文化可以有多複雜和困難,哪怕這節目明顯很有野心地想呈現「真.中菜」給一直吃美式中菜的觀眾。

精采點題的家常菜

如這夠說服你去看Ugly Delicious,我再抖膽建議,看的時候,別依Netflix的次序,把第三集「家常菜」留到最後才看。因為在這集,David Chang解釋了節目叫Ugly Delicious的原因,說了他現在的烹飪哲學,更帶觀眾看了他家的感恩節大餐和大名鼎鼎主廚Rene Redzepi的住家飯。這集不但為整個節目點題,也是最能看到David Chang真情的一集。更重要的,是於我而言,下廚固然有趣,但為愛的人下廚,一起食一頓住家飯,是莫大的幸福,沒甚麼 比這更能讓下廚變得有意義,也就令這一集最適合用來作結。

David Chang是個很有主見而且不怕與嘉賓思想碰撞的主持,有時甚至顯得自大和固執,於是能問出好問題卻把氣氛弄得尷尬。儘管如此,別說一個美食節目,就是一班廚師和作家能有這樣的火花,也是很難得。配合多種拍攝手法:圍坐討論、動畫、甚至惡搞,每集充實的內容得到很好的編排,不會沈悶或散亂,予人新穎和享受的觀賞體驗,是留家避疫的好娛樂,特此推薦。且在全球面對同一危機,封關自保,全球化稍向後退的日子看,也別有一番體悟。

成長的敲問

Di Johnny Freak - scatto di scena, Pubblico dominio, https://it.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5428632

Di Johnny Freak - scatto di scena, Pubblico dominio, https://it.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5428632

《星光伴我心》復修版在港放映,被人拉著去看,說是經典之經典,不可錯過。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有這套戲,完全不知情節內容,隱約覺得戲名耳熟,應該是它被提起時,我理解得到是上一輩的文化產物,從未深究。

它的劇情簡單但不乏味,對成長的敲問更令人深刻沉重,即使跨越年代和地域的觀眾,只要曾經歷長大的糾結與遺憾,都不難對這電影有共鳴,在不同年紀重溫更可能有不同體會。

電影圍繞一個意大利小鎮,人們娛樂不多,最喜歡聚在戲院看電影。小孩多多(Totò)亦然,但他更常是流連戲院裡的放映室。電影底片易燃,放映師艾費多(Alfredo)原本怕危險不准他出入,但聰黠的他總有辦法溜進去,艾費多亦無計可施。二人無話不談,情如父子,多多從艾費多身上學電影、學剪接、學放映,更學做人。

一次意外,艾費多無法再擔任放映師。小鎮懂得放映的人絕無僅有,多多便成為童工。他在放映室裡度過不知多個寒暑,在那經歷時代的進步,還有刻骨銘心的初戀和隨之而來的肝腸寸斷。女友艾蓮娜不辭而別,令多多的人生頓失方向,艾費多便鼓勵他外闖:「每日住在這裡,你會以為這是世界的中心。」艾費多一直相信多多能成材,同時擔心他走自己的舊路,終生被困在一個小鎮的小戲院的小小放映室。

送別時,艾費多對多多說:「不要回來,不要想起我們,不要回頭看,不要寫信,不要屈服於鄉愁,忘記我們所有人。如果你回來了,不要來見我,我不會讓你進來。明白嗎?」明明用字嚴苛不近人情,字裡行間卻是厚望與憐愛。於是,多多30年來從未回家,亦由小鎮放映師變成羅馬名導演。直至艾費多去世……他決定回去陪對方走最後一程。

如果成功的代價是離鄉別井、丟下家人朋友,你會怎樣選擇?多多衣錦還鄉,但那才更明暸艾費多的愛,才驚覺母親的念掛,才得悉艾蓮娜不辭而別的真相……而光陰一去不返,轉眼間悔與不悔都微不足道,只剩一句「過去了」。如艾費多說的,人生比電影難,又能怎樣?

順帶一提,《星》也是電影發展的一個見證。昔日電影雖畫質不佳、剪接生硬、放映麻煩,但當時娛樂不多,往往全院滿座、觀眾看到喜劇情節時哄堂大笑,看到感人結局時一同嗚嗚咽咽,為電影癡迷。而這也是電影的感染力,用兩、三個小時,集視覺、故事、效之大成,帶我們逃離自己,一同過一會別人的人生。

我怕人多,家裡又有買碟習慣,畫面音響質素也可接受,從小就不多去戲院。但若非一個人看,我幾乎都記得每套電影是和誰看的,因為我覺得那很重要。

如我與父親睇過無數次《末日救未來》和《明日之後》,就是久不久就看看,若換電視或音響,又用來試機,不是最好的選擇,也不是最喜歡的電影,就是與父親的小默契。小時候和表兄弟去戲院看Toy Story,後來買了碟,已經忘了和他們看了多少次,幾乎每個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每次大人問為何還要再看,我們就說要比試倒背劇情。待我長大了點,表弟家甚麼電影都沒有,就有一隻《怪獸公司》,他總嚷著要播,既然自己小時候有Toy Story的狂熱,就特別體諒,陪他看了一次又一次。我又記得陪表弟妹看《侏羅記公園》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不只一次,對他們卻新鮮,我那晚其實是看他們肉緊。而我是多麼高興能陪他們在那數小時逃離了自己,一起躲避恐龍去。

所以,我慶幸拉著我去看《星光伴我心》的人,拉的是我。一來讓我看了一套好電影,二來是看了一套對方重視和喜歡的電影。